欢迎访问 渔业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渔业调研 > 正文

海阳:打出组合拳 下足硬功夫 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官战

时间:2020-11-06   作者:   来源:  

  近年来,海阳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和烟台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整合各类资源强化保障,坚决打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扶持,高站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群众所盼、民心所向,必须倾心用力、抓出成效。一是实施专班推进。在成立市委农委、乡村振兴五个专班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指挥部,由市级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实体运行、独立办公,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厕、污水治理等工作,形成了全市“一盘棋”推进的格局。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把规划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道工序,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先后制定《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意见》《海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海阳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海阳市域村庄污水治理规划》等重要文件,配套出台《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验收评价方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验收评价办法》《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办法》《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强化资金保障。2016年出台涉农资金整合意见,将中央、省、市、县四级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改变以往“撒芝麻盐式”的低效使用方式。据统计,近三年全市财政收入总额约89.33亿元,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投入资金约2.75亿元,人居环境整治运行管护财政投入额约0.26亿元,占近三年财政总收入3.37%。今年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生态振兴方面项目资金达到1亿余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纵深推进。同时,按照“以奖代补、以奖促干”和“区别镇情、分类奖补”原则,对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每村给予不低于20万元资金奖补,充分激发镇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坚持村村行动,全域覆盖,合力推动农村面貌整体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是驰而不息抓整治。自2012年开始,市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紧抓在手,坚持以“三清一改”为重点,聚焦反光膜、农作物秸秆等适时开展季节性专项整治活动,结合农村时节特点,相继开展“春季战役”、“夏季战役”暨“百日会战攻坚行动”、“秋冬战役”暨“三清三治三提升”村庄集中整治活动,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常态化、制度化。疫情防控期间,全市迅速成立环境卫生小组,持续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染物收集、运输、处理,严守农村环境卫生阵地。二是一把不松抓督导。坚持以督导促整治、促提升,进一步加大督导力度和频率,今年以来每月开展一次暗访,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评价,评价结果直接纳入全市岗位目标考核,并在新闻媒体公布,排名后三名的镇区街道在新闻媒体公开整改承诺,重新开展为期15日的专项整治,对整改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绝不收兵。建立“市级领导包镇、市直部门包村、镇区街道干部包片、村居党员干部包街”的包帮机制,安排73个市直部门与73个重点攻坚村庄建立包帮对子,帮排查、帮整治。同时,注重发挥社会监督利器,在新闻媒体公开市、镇二级公开举报电话、信箱,在《今日海阳》报纸、电视台开辟专栏,公开曝光脏乱差现象,通过揭短亮丑,倒逼问题整改。三是持之以恒抓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治”,更在“管”,全市组织基层干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到淄博和滨州参观学习智能化管护平台、长效运行模式,与企业共同探索契合实际的多样化合作,努力实现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管护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提升工作成果。

  三、坚持统筹兼顾,真抓实干,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成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抓一两项工作就能干成的,是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方方面面,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发力。一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把村庄整治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全市所有扶贫重点村全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范围,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大力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危旧房改造、村庄绿化亮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公共设施项目。对居住条件较差但暂不符合危房改造标准的贫困户,全市统一实施“破损天棚吊顶、漆黑墙面刷白、泥土地面硬化”的三亮工程,全面进行了墙面粉刷、地面硬化以及门窗更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相结合。在村庄整治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村村通自来水、光纤工程,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下沉到村。坚持政府引导、镇村主导、社会参与,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目前全市已有12个镇区街道城乡环卫工作采取市场化或半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起“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于2015年通过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认定,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三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根据各村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生态旅游、养生度假和农家乐,形成宜居促宜业的发展局面,比如向阳村的草莓品牌、缪家村的生态旅游、战场泊村的红色民宿等,实现“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环境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四是与村风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先后开展环境整治积极分子、优秀保洁员、卫生模范户、文明村创建等评选活动,将公共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管护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真正让广大村民心理上认同,行动上遵守,合力共同推进整治工作。

  近几年,全市经过“整体式推进、全域化覆盖”的农村环境整治,取得了“生态环境改善、农村面貌改观、农村居民满意”的良好成效。今后继续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品质、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扎实有效地打好“四场战役”。一是坚决打好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战。结合农村时节特点,继续开展村庄集中整治活动,建立问题清单,举一反三,久久为功,推动村容村貌持续靓丽。二是坚决打好“厕所革命”提升战。加强改厕工作的后续管理、运行和维护,探索具有“海阳特色”的长效管护机制,让“小厕所”更加持久地改善“大民生”。三是坚决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久战。结合各村庄实际,不搞“一刀切”,采取“分散处理就地利用、地埋式污水收集处理、就近纳管”等多元化治理模式。四是坚决打好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护主动战。探索将基础设施管护、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统一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护体系,推动村庄由“一时美”向“持续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snzx/dfdt/202011/t20201102_3433602.html